——纪念刘海粟诞辰111周年 张安娜
纪念3月16日是艺术大师刘海粟诞辰111周年,我们在常熟美术馆展出了刘海粟各个时期的油画、国画以及书法的代表作。此前,北京、南京、上海都举办了纪念活动。 我们都叫刘海粟为“海老”,刘海粟只是个名字,而海老,表达了我们对大师的尊重和敬爱,更表达了一种亲切感。海老热爱家乡常州,我们更为了家乡出了海老这样的艺术大师而骄傲。 海老写过“乡情入砚成浓墨”的诗句,有“情”人才吟得出如此深沉的意境。他爱家乡,这个家乡是他的第一家乡常州,第二家乡是上海,第三家乡是山东,第四家乡……是他深深热爱的祖国。 作为画家和教育家,海老声名显赫,既有“中国文艺复兴大师”的美誉,又被称为艺术界的“狂人”、“怪人”与“艺术叛徒”。他活了差不多一百岁,一生荣辱毁誉,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之上,却始终坚持身体力行地把西方美术介绍到中国来,并力所能及地把中国现代美术介绍到西方去。他亲自参加并领导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及成长,并以自己的艺术主张与实践,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进一步发展。 他是和徐悲鸿、林风眠齐名的中国新兴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尤为难得的是他所开拓的是“私立学校”这一领域。海粟17岁创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专。同时他开始了对西方美术的关注与研究,把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做宣传。他受五四思潮影响,受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蔡元培的提携,以开放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美术观念和表现方法,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海粟1952年担任华东艺专(由上海美专、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的美术音乐科三校合并,1952年称为华东艺专,1959年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的校长。1979年海粟恢复名誉以后,担任南京艺术学院的院长,1984年担任名誉院长。他一生都致力于中国的艺术教育,并且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忠实实践者。蔡元培倡导的“闳、约、深、美”办学理念为上海美专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刘海粟以不懈精神努力做出实践,创造了人体写生、女性写生、男女同校、成立董事会、创办学报等多种敢为天下先的壮举。为了维持上海美专,他经常向亲戚借钱、带头义卖等。1981年海老在香港开画展,当时售画所得100万港币全捐赠给南艺。其中1/3作为奖学金,其余的购买图书、器材。 今天,当年上海美专培养的大批美术人材,作为中国画坛的中坚一直活跃于画坛的不计其数,他们继续为中国的绘画事业做着贡献。国家教委对刘海粟的评价是:“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刘海粟属于开拓型画家,其艺术主张可以用中西融合、继承超越作为概括。他不仅注意吸收西欧古典写实传统,而且把目光放在印象派和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创造上。在当时,许多人对印象派和西方现代艺术采取全盘否定态度,他却有如此眼光,着实不易。他的中国画,传统功底深厚,又大胆采用西画的设色,将西洋画色彩上的丰富感糅入中国画中。1921年12月海粟应蔡元培的邀请,到北京大学绘画研究会做《西洋现代绘画之新趋势》的讲演,1928年出版《海粟重开西画苑》,书中搜集了欧洲文艺复兴之印象派之后,各流派的绘画262幅。1929年在蔡元培推荐及同仁好友资助下他首赴欧洲,先在法国学习研究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美术,后到意大利学习研究文艺复兴美术。最为可贵的是他在学习西方美术的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面对西欧文化,他并没有像大部分人那样盲目崇洋——拜倒在油画前,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仔细分析了中西画派的特征,各取所长。在海粟早年的油画写生中,观者能明显体察出油画中中国画的用笔。也许正是这种中西融合的创造,打动了法国秋季沙龙评委们的心,使得作品《前门》一矢中的,后来还有《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作品也入选沙龙,另外他的《森林》、《绿叶》、《盛芽》、《春法》四幅油画入选尼日利亚沙龙事务所展览会。这些沙龙在法国是马蒂斯、玛丽斯妮、赫妮马丹等欧洲一流画家所组成的展览,海粟能跻身其中当是中国画家的荣誉。他在巴黎成立旨在发扬中国艺术、介绍欧洲艺术的中华留法艺术学会,1931年3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讲演中国画学,并在法兰克福美术馆举行中国现代画展。1934年1月~1935年6月,海粟第二次赴欧,主要任务是护送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作品赴欧展出。他率团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并开讲座宣扬中国艺术,介绍中国文化。这个画展除在德国柏林展览外,还分别在汉堡、海牙、伦敦、布拉格等地展览。他同时在上述各地做了《中国画派之变迁》、《何谓气韵》、《中国画家之思想生活》、《中国画与诗书》、《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中国绘画之演进》等讲演。1934年6月,他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个人画展,展出油画45幅、中国画80幅,当时马蒂斯、毕加索出席了开幕式。在45天的展期中,参观者多达40余万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如此作为,一方面说明他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说明他做事的热情以及社会活动能力。1981年,他被聘为意大利国家艺术院名誉院士,并被授予金质奖章。 徐志摩曾写文章评论海粟的画:海粟作画,“自己赏鉴的标准只有一个:伟大。不嫌粗,不嫌野,他只求大。‘大’是他崇拜的英雄们的一个共性”、“他是一个有体魄有力量的人”,所以他的画让人随时感受到他胸襟的宽阔、意境的开展、笔致的遒劲,所以他才会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早重视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除了题材外,还需要形式(线、色彩和其他形式因素)的感染力。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五次西游,四次东渡,多次远涉南洋,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内临摹和研究,扎实油画功底和开阔的艺术视野由此而来;在中国画方面他的涉猎更广,临摹过真迹无数,对文人画传统有所钻研,书画俱佳,并注重写生和观察自然,能够不断从自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1935年2月21日的泰晤士报在《评中国现代画展》一文中高度评价刘海粟:“他一面为中国艺术之复兴,一面又为中国几千年画史开一新纪元”。可见他以笔、墨、彩的混用,不仅创立了独家面貌,更创立了一种新的绘画理念。 海粟以艺术报国之心,除了表现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上之外,另有一件事也应该一提。那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到各地办巡回画展,共筹得国币40余万元,悉数由各地慈善会直接汇寄贵阳万国红十字会,支援国内抗战。 在海粟一生中,前50年以艺术救过的追求,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后50年初期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又被错定为现行反革命。但他仍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时代的洗礼中战胜自我,走完了光辉人生。原载1980年第3期上海《文汇》增刊的《诗书画漫谈》一文中,他写下“我虽已年迈。但要以年方十五的壮心,为祖国绘画艺术能达到新的境界,为祖国的富强献出我的末技”。1981年,海粟在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宏约深美》的文章,以纪念著名教育家、同时还是他事业的支持者与良师益友的蔡元培。文中写道:除了“宏约深美”这四字之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学习要有目的性,那就是要为祖国争光。 至今,南京艺术学院还流传着“海粟三哭”的故事。海粟一哭1957年被打成右派——老先生说自己一颗赤诚之心彤彤报国,怎么反而成了右派呢?岂不心酸落泪。海粟二哭“文革”期间红卫兵小将把他在法国卢浮宫临摹的巨幅油画踩在脚下——老先生说小娃娃年幼无知不懂事呀!禁不住伤心而泣。海粟三哭罗叔子自杀——老先生说这是他最欣赏的学生,大才呀!怎不令人痛哭流涕!一个人,眼泪为国家、艺术、人才而落,一定是人格高尚的! 今天,常州、上海、香港的刘海粟美术馆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得益于刘海粟的慷慨捐赠,共藏有刘海粟的国画作品300多件、油画作品300多件。海粟晚年还把自己一生苦心收藏的包括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书画真迹300余件(藏品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全部无偿地捐赠给了国家,奉献给人民。至此,他共无偿捐献了973件作品。他从来都党自己是人民的儿子,那一片赤子之心无需质疑。他说,做一个艺术家要把心和老百姓放在一起,不为水上萍,甘做泥中藕。 做为海老的家乡人,我对海老的高尚的人格体会也许更为深刻。1994年2月,海老从香港回上海,当我代表家乡人民将鲜花献上时,他感动地说道:“回到上海是到了家,但到了常州才是真正到了家,这次我一定要回家:”到上海的第二天他兴致勃勃地接见了来自故乡常州的代表。 在海老百岁寿辰的宴席上,他豪迈地表示要以100岁为起点,重新开始,再创一番事业。这个事业,是他为家乡贡献的事业。“乡情入砚成浓墨”,此处一个“浓”字,寄托了多少情感! |